陶谦觉得刘备是当世英雄,自己年老体衰,儿子又不争气现货配资网站,干脆就把偌大的徐州拱手相让。刘备呢,推辞再三,尽显仁义本色。
但咱们要是真把历史当成童话故事来看,那可就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。尤其是,我们得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:陶谦自己有两个儿子,陶商和陶应,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。
在那个讲究“子承父业”的年代,别说一个州,就是一个小县令,都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。
编辑
陶谦为什么偏偏要打破这个传统,把基业送给一个认识没多久的外人刘备呢?
有人可能会说,因为他儿子不成器呗。没错,史书上确实记载了,他的两个儿子“皆不仕”,也就是没当官,普遍被认为能力平庸,文不成武不就。
但这就能成为全部理由吗?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展开剩余89%陶谦的“烫手山芋”与“无能为力”的儿子们
要想弄明白陶谦为什么“送”徐州,咱们得先看看他手里的这个徐州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“宝贝”。
在当时,徐州可不是什么安乐窝,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,一个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。
大家都知道,曹操的爹曹嵩在徐州地界上被杀了。这下可捅了马蜂窝,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,率领大军就杀了过来。
曹操这个人我们都了解,军事才能没得说,但下手也是真的狠。
史书记载,曹操在徐州搞了大屠杀,“鸡犬亦尽,墟邑无复行人”。这哪是报仇,这简直就是灭绝性的打击。
当时的陶谦,虽然也是一方诸侯,但在曹操的精锐部队面前,被打得是节节败退,毫无还手之力。
这个时候的陶州,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机。
曹操的第一次进攻,因为后方出事才暂时退兵。但陶谦心里跟明镜似的,这事儿没完,曹操早晚会卷土重来。他自己呢,年事已高,精力不济,被这场战争折磨得身心俱疲。
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替他扛住压力,保住徐州的人。
那么,他的两个儿子行不行呢?答案是,完全不行。
史书对陶商和陶应的记载非常少,寥寥几笔,但信息量巨大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《吴书》里提到的“皆不仕”。
在东汉末年那个时代,士族子弟出仕做官是常规操作,也是积累政治经验和人脉的唯一途径。
他俩没当官,说明要么是没兴趣,要么就是没能力。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把一个战火纷飞、强敌环伺的徐州,交给两个毫无政治和军事经验的“素人”,会是什么下场?那不是继承家业,那是让他们去送死。
曹操的大军一来,他俩连一天都顶不住。
到时候不仅徐州保不住,他们自己的小命,乃至整个陶氏家族,都可能被曹操一锅端了。
所以,陶谦不传位给儿子,不是不爱他们,恰恰是为了保护他们。他心里非常清楚,自己死后,儿子们根本守不住这份家业,反而会因为这份家业招来杀身之祸。
对他来说,最理性的选择,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外援,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出去,用徐州换取自己家族的平安。
说到这里,我们就不难理解陶谦的动机了。他不是在慷慨赠与,而是在做一笔保命的交易。
那么,放眼天下,他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、兵不过数千的刘备呢?
刘备又是怎么想的
在很多人眼里,刘备的标签就是“仁义”、“爱哭”、“讲义气”。但我们千万别被《三国演义》给骗了。
历史上的刘备,绝对不是一个只会哭哭啼啼的“老好人”,而是一个心机深沉、眼光毒辣的政治枭雄。
很多史学家,比如方诗铭先生就认为,刘备的野心和手段,从他早期的行为中就能看出来。
当他带着关羽、张飞,领着千把人来徐州救援时,他那双眼睛,就已经把陶谦和整个徐州的局势,看了个底朝天。
刘备是怎么看透陶谦心思的呢?我们可以从陶谦对他的一个安排说起。
当时刘备来救援,陶谦非常高兴,给了他不少兵马粮草,还给他上表了一个豫州刺史的头衔。
但陶谦是怎么安置刘备的呢?他没有把刘备请到徐州的首府彭城来好吃好喝地供着,而是让他驻扎在了小沛。
这个小沛,地理位置非常讲究。
它在彭城的西边,是徐州抵御西部敌人,尤其是从兖州方向来的曹操的第一道防线。
陶谦的这个安排,用意非常明显:他要把刘备当成一个看门狗,一个战略缓冲。你刘备不是能打吗?那你就在前线替我顶着,曹操要来,先打你。
这个安排,刘备会看不懂吗?他当然懂。换做一般人,可能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,我好心好意来帮你,你却把我当炮灰。
但刘备没有,他欣然接受。因为从这个安排里,他读出了陶谦的三个核心信息。
至少,陶谦真的没人了。如果陶谦手下有得力的大将,有能独当一面的儿子,他绝对不会把如此重要的防线交给一个外人。把刘备放在小沛,既是利用,也是无奈。
第二,陶谦对自己既需要又防备。需要的是刘备的战斗力,来对抗曹操。防备的是刘备的野心,怕他赖在核心区不走,鸠占鹊巢。所以才把他放在外围。
最重要的一点,这个“看门狗”的位子,是暂时的。刘备心里清楚,陶谦年老体衰,徐州内部矛盾重重,外部强敌虎视眈眈。
这个局面,陶谦撑不了多久了。他今天把我当“看门狗”,明天一旦他撑不住了,我这个“看门狗”就是离主人宝座最近的人。
所以,刘备在小沛待得非常安稳。他一方面积极作战,为陶谦分忧,展现自己的价值;另一方面,他冷眼旁观,看着陶谦在这内外交困的局势里苦苦支撑。
他知道,陶谦把徐州交给他,只是时间问题。他不需要去抢,也不需要去争,他只需要等。等陶谦自己扛不住,等徐州本地的士族大户们,主动把这个烂摊子交到他手上。
由此可见,刘备的政治能力真的很强悍。
“三让徐州”的真相
在小说里,“三让徐州”被描绘得感人至深:陶谦临终前,老泪纵横地把徐州托付给刘备;刘备则义正言辞,一再推辞,说什么“袁术就在旁边,你让我接了徐州,他不就正好有借口来打我了吗”,又说什么“我德行不够,不能服众”。最后,在关羽、张飞、糜竺等所有人的劝说下,才“勉为其难”地接受了。
那么,刘备到底在算计什么呢?
他要的无非就是是“名正言顺”。我们前面说了,刘备起家最大的政治资本,就是他的“仁义”名声和“汉室宗亲”的身份 。如果陶谦一说给,他马上就接,那成什么了?一个趁人之危、夺取他人基业的野心家。这会让他苦心经营的人设瞬间崩塌。所以,他必须推辞。
再一个就是,他要测试徐州内部的真实态度。陶谦想给,不代表徐州所有人都愿意。徐州本地的豪门士族,比如糜竺、陈登这些人,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。
刘备一个外来户,如果得不到这些“地头蛇”的真心支持,就算接了徐州,也是个光杆司令,根本坐不稳。所以,他的推辞,也是在逼着这些人表态。你糜竺不是代表陶谦来的吗?好,我拒绝。你看,糜竺马上就急了,带着徐州大小官员一起跪下求他。陈登也跑出来说:“现在徐州百姓都盼着您来,您要是不答应,我们怎么办?” 就连北海的孔融也赶来凑热闹,说刘备是天命所归。这样一来,他才敢接手徐州。
所以,那些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物,没有一个会是“傻白甜”。
所谓的仁义,不过是演给别人看的,而真正的目的现货配资网站,只有深处其中的人才能明白。
发布于:江西省涵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